许多著名的音乐大师如莫扎特、贝多芬、肖邦和柴柯夫斯基等,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,把人的一生谱写成一部交响曲,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贝多芬的《命运交响曲》。不同层次、年龄和经历的人,对这支交响曲具有不同的感受。其实,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正是这样,有序曲、高潮和尾声,贯穿和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。下面谈谈怎样谱写和演奏好这三部曲。 一、职业生涯序曲:从探索期到定位期 一个人从童年、青少年时期开始,受遗传因素尤其是父母、老师、同学、亲友以及影视、互联网、小说、报刊杂志等媒体的影响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、爱好和人生价值观并产生了羡慕和追求理想职业的潜意识。这时,如果没有父母、老师和亲友的正确引导、一些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初中、高中学生往往在学业上“偏科”。请记住:高中毕业之前的所有必修课程都要学好,因为这是“基础的基础”。当你高中毕业前后,同父母、老师和亲友商量填写高考志愿和专业方向时,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了你的职业生涯探索期。 如果你所选择志愿和专业方向与自己的性格、爱好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,那么,你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”。否则,你在职业生涯问题上有可能会走弯路、改行,即便是成功了,也是“事倍功半”。因此,在选择高考志愿和专业方向时,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性格、爱好、特长和学科成绩有一个全面的总结,看看自己对哪一种学科有稳定、持久的兴趣,学起来最轻松、成绩最好;另一方面,请教父母、老师和亲友,或者上互联网查阅一下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。最后,把以上两者有效的结合来。在这方面欧美高中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,80%以上的家庭,父母协助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选择大学志愿,而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志愿时,流行着一种“The first is good”的说法,意思是“首选往往是正确的”,这种“首选”是建立在理性和直觉的基础之上。 应当珍惜大学生涯,因为无论是学习、实践,还是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,都属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。正如许多大学生在床头条幅上写的那样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;“多思,奋斗”;“乘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。 由于近十年来人才市场的全面开放,结束了计划经济时期“一次分配定终身”的弊端。这对于当代大学生、研究生来说,是带来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机遇。同时,也意味着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探索期从大学延续到毕业后的一、两年。在这两年中,大多数毕业生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职业不知所措,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走两个极端:一开始是过于自信,对工作单位、岗位职务、福利薪酬甚至地点、地理位置等方面要求过高,几经碰壁,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,除了少数毕业生可能重返学校,把读研究生作为暂时的避风港或加油站之外,大多数会草率地先找份工作安身立命,几经周折,白白耗费掉一、两年的宝贵时间,才逐渐定位。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,在求职之前,除了准备求职所需的信息、证书和个人材料之外,还得静下心来,反复思考和回答下述问题: 1、自己最喜欢做的工作是什么? 2、自己最喜欢在哪里工作? 3、自己最喜欢动嘴、动笔,还是动手? 4、自己所喜欢的工作的市场与社会前景如何? 5、自己在学校哪些功课学得最有趣、最优秀? 6、自己在学校期间担任过什么职务因什么获奖励或者受鼓励? 7、自己的专长在哪里?长于面对管理、面对技术,还是面对市场营销? 8、自己所选定的职业在试用期的平均薪资大概是多少? 等你找到并适应了所选定的职业,再连续工作两、三年,如果不想改变专业方向的话,这表明你的第一次职业定位过程基本结束。 二、职业生涯高潮:从稳定期到发展期 完成了职业定位期,从27岁到50岁之间,你的职业生涯渐入佳境,只要你努力奋斗,并不断总结经验,在工作上就可以做到承上启下,游刃有余,在人际关系上可以做到左右逢源。其中在40岁前后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: 在40岁以前,你的体力、精力、智力和创新能力逐渐达到全盛期。无论你是科学家、作家、公务员,还是企业家、职业经理人、项目经理或工程师等,你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这一时期逐渐积累技术经验、市场经验、人事经验和社会经验,在业务上熟能生巧,使你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到高潮。在这一时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: 1、把握住大方向,不断学习、尽力拼搏,不要怕犯小错误,把自己培养和造就成为中高层领导、职业经理人或技术骨干。 2、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上要注意“合力效应”。由于你是团队中重要的一员,所以你必须不厌其烦地与上、下、左、右、前、后的同事们进行工作沟通和思想交流。当上级或组织授予你一件重任时,你就如同在大江大海里的“船长”,必须看准方向、把好舵位、确定风向,挂起风帆,指挥助手奋力划桨,凭借风力和水流的冲力、反作用力等合力,才能达到事业理想的彼岸。 3、在业务面的扩大和技术创新方面要注意“分力效应”。你必须在工作中逐渐体现你的工作作风、业务专长和人格魅力,使你成为某一部门、某一项目的经理人或中坚力量,成为不可多得的积极分子,至少不能显得平平淡淡。否则,“在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,就会有人取代您的位置”。 在40岁到50岁之间,你的体力、精力、智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减缓,甚至开始衰退。但是你的社会经验、技术经验、市场经验和管理经验逐渐起主导作用,应当认清这一转变,主动发挥经验优势,用实际运作效果体现你在团队中的价值和不可取代的地位。这时的你除了注意上述第2点和第3点之外,还要注意: 这一时期也是职业生涯的危机期。首先,你已经不再是职业生涯上的“学生”,任何一种决策或者原则性的失误都会使你付出巨大的代价,甚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:工作上的失误可能导致你失去重要的工作岗位或者饱尝中年改行苦;生活上的失误可能导致你中年离婚或迁居外埠等。其次,在信息时代,伴随着组织构架的扁平化和中层岗位的减少,使得40岁以上的普通下岗员工求职困难,40-50岁年龄段的普通员工明显地感到提升、甚至再就业的机会减少了。所以,你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百倍的干劲,在工作中主动发挥经验优势但是不能倚老卖老,要善于学习新事物、适应新情况,为50岁以后的继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。 三、职业生涯尾声:从后期到过渡期 在50岁之后,大部分人的体力、精力和创新能力明显衰减,但是从业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验、管理经验、市场经验和技术经验已达到高峰期。这时的你,首先,要承认自己的劣势,不要和年青人在体力、精力上和创新能力上竞争;其次,要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,尽快找到自己在组织和团队中的定位,用自己的经验辅佐总经理或指导团队作战并不断取胜——这也许正是你在团队中的价值所在;最后,注意把自己的“职业生涯”向“工作生涯”过渡,即准备好退休后的工作或生活。 在知识经济时代,人们的“职业生涯”的正在逐渐被“工作生涯”所取代。这是因为在工业时代的传统企业中,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集中时间上班,下班休息,退休后如果不再参与这种大生产,就意味着“职业生涯”的结束;而在新经济时代,许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七、八年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有些小公司运行两 、三年就被收购、兼并或倒闭,一些今天看起来旭日东升的“朝阳企业”,明天就会灰飞烟灭,使许多白领感到“职业生涯”危机,因此,不断的“充电”,进行知识结构调整,以便进入新的行业,延长自己的“工作生涯”;另一方面,随着人们对环境、精神生活、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的不断增长,第三产业以每年9%的速度递增。于是,以忠于“工作生涯”为理念的“返聘一族”、“兼职一族”和“SOHO一族”便应运而生:这时的你可以兼职、居家办公,也可以像作家或者上述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样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”,在继续为社会、社区做贡献的同时找回自我。
南通劳动保障服务网提供参考 |